7月12日—14日,“一流应用型大学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学术活动”在榆林隆重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23联盟及陕甘宁蒙晋交界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主办,榆林学院承办。校长刘永彪教授应邀参加会议。
7月13日上午,“一流应用型大学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学术活动”开幕式在榆林市委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武世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李楠出席并讲话。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厅长王树声,榆林市委副书记、市长张胜利分别致辞。会议由榆林学院党委书记张新柱主持。
武世兴代表教育部高教司祝贺学术活动举办,并感谢各方长期支持。他强调,本次活动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凝聚高校智慧,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教育部正编制教育强国规划,推动高等教育分类发展,适应高质量发展需求。他提出,要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促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提升自主培养能力,深化课程思政与“四新”建设,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激发高等教育在新质生产力中的关键作用;要服务区域发展,转变理念,优化学科结构,打造特色专业集群,深化产学研结合,为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与区域协调发展贡献力量。他呼吁高校落实中央意见,深化对口支援,共同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李楠代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致欢迎辞。他强调,学会致力于助力中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依托专家团队与会员力量,聚焦实践,深化研究,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应用型大学作为关键一环,需明确其在教育体系中的定位,通过政策完善、法律修订,推动分类设置,促进特色发展。政府应做好顶层设计,加大支持,完善评估制度;地方政府作为主办者,应精准定位,科学规划,动态调整专业,确保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唯有管理者与主办者携手,共绘应用型大学发展新蓝图,方能确保政策与理念落地生根,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刘长旭、天津大学副校长马新宾、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洪军与榆林学院校长康伟分别签署《双一流大学对口支援榆林学院协议》;东莞理工学院校长马宏伟、闽江学院副校长陈兴明,榆林学院校长康伟共同签署《产教融合课程及教材联合开发协议》;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副主任刘好汉、榆林学院校长康伟共同签署《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与榆林学院战略合作协议》。
开幕式之后,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西安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张迈曾,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常务理事、第八届理事会副会长邬大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马陆亭,榆林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康伟,常熟理工学院应用型院校研究中心主任顾永安分别作题为《“从未来到未来”,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卓越人才》《学科是大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重新理解地方性与应用型大学》《应用型高校是高等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原始主力军》《六维联动推进地方一流应用型大学的实践探索一一以榆林学院为例》《一流应用型大学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构思与实践路径》的主旨报告。
会议期间,来自全国各地20多位专家学者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创新发展”“审核评估与建强应用型本科高校”两个会场进行了主旨发言并和与会者交流。
此次“一流应用型大学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学术活动”会期3天,有6场主旨报告、20场主旨发言。来自28个省(市、自治区)的153家单位的600余人参加会议。
会议期间,刘永彪校长和与会的20余位教育部门、兄弟高校领导及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了应用型大学如何加快推进一流创建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应用型大学如何有效服务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应用型大学如何通过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等问题,交流了思想、开阔了思路。